杨超的第一反应是对这项工作非常感兴趣,他分析、排列出戴尔的优势:其一,戴尔作为全球领先的IT企业,拥有很好的品牌,有市场号召力,也就是对消费者有拉力;其二,戴尔的直销模式堪称经典,在很多营销人心目中都有很大的分量。而且杨超也意识到,下一个5年笔记本电脑等IT消费类电子产品,可能会像之前的手机一样,市场高速发展,走入千家万户。
杨超决定抓住这次机会。
进入戴尔之后,杨超将自己此前做产品营销和渠道推广的经验,与戴尔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,首先从渠道变革下手,打破原先单纯的直销模式,与国美、苏宁的家电零售大卖场开展直供业务。这使得戴尔成为在中国较早开展直供业务的IT企业。
在美国,家电产品大部分在类似于国美、苏宁这样的家电大卖场里销售,因此戴尔在美国要想打破直销模式的束缚,只要直接进入相关的家电卖场即可。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很大差异,国美、苏宁等大卖场只占中国IT产品销量的一小部分。
按照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IDC的分类,中国有一级到六级城市共2388个。在这些城市有数千家IT产品零售商、零售店,要想尝试将传统渠道引入戴尔产品的销售,只有进入这些地方,才算占领了主阵地。
“但以当时戴尔中国消费业务销售团队的实力,直接去铺货是不现实的。”杨超想到这一点,于是去找国内首屈一指的IT综合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的高管,商谈与其开展相关的业务合作。结果双方一拍即合,2008年4月双方签署协议,随即开始铺货。自此戴尔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借助神州数码,全面进入传统渠道销售。
随后戴尔迎来了在中国开零售店的高峰。据杨超回忆,“当时几乎在是与时间赛跑,招聘销售人员与开店同时进行,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10多家店。”在合作中,戴尔零售店的具体建设工作,包括选址、装修、货品摆放等由戴尔中国负责,神州数码则主要负责提供物流、融资、后台管控等支持。
消费类产品勃兴
事实上,在戴尔消费业务创建之初,杨超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并非创建渠道,而是缺乏适合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。
当时戴尔中国只有一款合适在市场上销售的消费类产品,面对惠普、宏基等老对手日渐丰富的产品线,杨超感到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“当时在IDC的数据报告中,几乎看不到戴尔中国消费业务的市场份额,向总部提要求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,好在由迈克尔•戴尔主导的变革很快就扭转了这一局面。”杨超介绍。
基于迈克尔•戴尔“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T市场”这一判断,戴尔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,并且决定将工作重心向中国倾斜。
有管理学家指出,在华跨国公司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“管理过度,领导力不足”。也就是说,在华跨国公司有完整的规章制度,但由于层级太多,其中国区负责人与总部沟通成本较高,权力受到总部的限制,无法灵活有效地调动资源,为本土的消费者服务。
变革压缩了中间层级,中国的消费业务部门开始直接向戴尔全球总部汇报工作,消费业务部门与产品研发部门的沟通因而变得直接、顺畅。